曲少松,男,1973年12月31日生人,自幼酷爱绘画。1993年就读于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学习现代绘画。1995年进入中央美术美院建筑专业深造。2000年学业结束。同年组建工作室,从事建筑设计工作。在10年的建筑设计工作期间也从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。2010年正式转入艺术创作。并在北京798艺术区创建自己的工作室,浅心自修至今。 记者:您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绘画,受到什么样的影响? 曲少松:说起来对艺术的最初缘分,还是在我的童年记忆中,最让我难忘的事儿就和绘画有关。在我三岁的时候,在农村很少能看到画笔,我第一次认识画笔就是蜡笔,那还是比我大一岁的堂叔刚入学时拿的蜡笔。小堂叔把蜡笔分给我一起画画,我记得我的第一张画,画的是儿童最喜欢的孙悟空和哪咤,受到了家人和邻居的一致好评,并把它钉在墙上,让我感受到画画的乐趣,并明白图画也可以是人交流的一种方式,自此画画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爱好。 记者:您能谈一下您在杭州和北京学习绘画、艺术的经历吗 曲少松:去杭州学习主要是因为我自小向往江南的自然风光和艺术人文历史。 再后来到北京才发现这里才是适合自己的地方。中国近千年的中心都在北京,这里是一个有格局的地方,不光是因为这里是文化政治中心、还能够感受到北京的一种大气包容的底蕴。在这里、我结识了很多艺术创作界的良师益友,丰富了我的艺术创作理念,我开始渐渐喜欢这里。 我中学是在家乡的一个学校读书,因为没有画画的专业老师,自己只能以自学为主,后来为了提高自身专业,去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学习。在那里开始接受全面的现代美术教育,但是当时在基础绘画学习过程中,并没有感受到儿时画画时的那种愉悦和享受。所以到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后,选择了建筑专业学习。可是随着90年代后期国内当代美术兴起、又重新燃起了我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心火,并热衷于当代艺术的不拘形式、自由开放的表现风格,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及儿时画画时的那份纯真,感恩当代,我们有幸在物质和精神的空间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。 回想起当初去杭州的记忆,不是想像的样子,杭州很美,但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,气候和语言很多方面都不太习惯,学习压力也很大,每天在西湖边,骑个单车背着画板,头顶着雨披,往来于不同的地方,上午在美院上课,下午去另外的学习班,晚上到老师的家里学素描,每天如此重复着这样的生活,记得一天晚上一个人躺在湖心的平湖秋月的亭子里,望着湖面的美景却没有温暖的感觉,记得素描老师的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:学艺术应该到北京去。第二天我就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来到火车站,当天只有一趟很晚的火车到北京,清楚的记得一个东北的小师弟给我送站,其实我们才熟悉一两天,他一直陪我到很晚,并举荐他的一位在北京上学的好友,这个人成为我到北京后认识并交往至今的第一位好友。 记者: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现代表现手法创作的?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? 曲少松:是的,我2011年开始用“流”的表现形式来作画,最初的创作源泉只是原始冲动吧!可一开始的那一瞬间直觉告诉我,这种表现形式最适合我的创意思维,我觉得越是简单的东西、表现得越自然。我喜欢简单、自然,这能让我找到自己的创作灵感。道理很也简单,就像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,太过于复杂化、人就会忙于应对、感觉疲惫。“大道至简”才应该是当今人类应该追求的理念。 至于“流”的表现形式,后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也在想为什么会用这种表现形式,原来在我做设计的时候,去海南三亚的一个山里,帮朋友设计一山间别墅,在山脚下看到一座极朴素的、具有当地风格的住宅,是一个青瓦、白墙、大屋顶的单体建筑;海南雨水大,房子屋檐短,在房子的正面墙上留下了一条一条的雨痕、极美、令人感动!旁边的朋友说:唉,这房子我帮着做的,在仅有预算里就地取材建成的。我已看过太多豪华大住宅,从来还没有看到过这样令我印象深刻、深受感动的建筑。简单自然的往往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处。 我最初的几幅作品是黑白水墨画,韵味自然、变化丰富,张张满意,后来用同样的方法也得到了成功,然后尝试有线条和直线交流不同的方法都很好,用它把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表现出来。 总之我的作品数量要求不多,可做可不做的不做,非做不可的才做。不然应付出来的东西没有意义。我认为只有精准、不多不少才叫到位,有些东西是直觉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 记者: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? 曲少松:本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,尤其是中国的茶道文化,身心感受到返璞归真、行云流水、大道至简的魅力,与此衍生出我创作作品的冲动和理念。 记者:您怎么创作和展现作品的? 曲少松:我不局限于传统的手法及表现形式,主要以“流”的方式进行创作,结合传统的思想及当代的创作手法,使作品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,并展现和突出“流动”的自然抽象动态,以自然、简单、轻松的信息传递给大众。 记者:为什么在外界极少能见到您的作品? 曲少松:是这样的。这主要是我个人的原因。也许是我太纯真、也太在意简单。我一直认为艺术商品化过重,会给艺术创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,有时会左右创作者的创新,干扰作者的创作初心、进而影响作品的灵魂。基于此,我的大部分作品一般在当代艺术创作者及爱好者之间进行交流。当然也有部分作品流入到市场。但是、我还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追求艺术创作本身的自我价值。我今后也会尽可能的、通过一些艺术舞台展现自己的作品,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作品,希望能够通过作品与大家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,并借助作品给大家带来“美”“轻松”“愉悦”的身心感受。 记者:您拥有自己的艺术创作室,您今后有什么具体的安排,还有您对刚出道的艺术家有什么好的建议。 曲少松:通过几年的努力、探索,已经找到了自己的、成熟的创作方向,接下来在这个方向上深挖、拓展自己的思想,通过自己的作品、希望能对社会贡献一些好的影响及正能量。今后也打算多参加一些中外的艺术展览活动,用自己的作品与大众进行更加直接的交流。 对于当今的一些刚刚出道的艺术家,不要被身外的各种艺术风格和流派所影响,希望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,然后坚持下去,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。 记者:您对当前中日艺术家间的交流有什么意见? 曲少松:从历史上来讲,在艺术创作上、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颇深,因此我觉得在当代艺术领域里、中日当代艺术家之间也应该会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和背景。日本当代艺术的发展,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。艺术是无国界的、中日当代艺术家之间交流也必然会带动两国当代艺术的共同发展。我也接受到一些日本的展览邀请,我也一定会珍惜同日本当代艺术家交流的机会。同时也希望相关机构等多组织一些中日当代艺术家交流的活动。 记者:谢谢您百忙之中接受专访,期待您更多的作品分享给大家。 中日之窗-李桑 |